網頁

開源節流

這是一個最適合茶寮式討論的議題。一個好像非常清晰的利潤極大化議題,但又永遠沒有分對與錯。 現有收入來源對新來源 我個人認為,開源的意思不一定是全新的收入來源,可以是現有的收入來源,以新的方法,發展出突破性的進展。

概念性來說,企業發展到某階段,會進入穩定或下跌期,當中可以是因為產品週期改變,可以是團隊Creative的下降,等等。在這個階段,要對症下藥。能夠分析出真正的原因,是關鍵性第一步。如果是產品或品牌的老化,方向就是將它推入另一個產品週期,可以是新產品,產品改變或新推廣方法,等等。這個方向,絕對是居安思危的思維,要了解自己啊!

新收入來源的概念,看似清晰,但我個人認為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。我嘗試這樣解釋。一間化工廠,以往將廢料傾倒,現在出售,這是新收入來源嗎?如果加一個非常细小的工序再出售,這是新收入來源嗎?如果大一點的工序,賣價高出多一點,是新收入來源嗎?如果有多餘設備,接一些外單加工,是新收入來源嗎?如果將廢料給外來加工商加工,再直接送給客人,賣高一點價錢,是新收入來源嗎?可能你也留意到,每一個情況也關係到新成本平衡。决定你是否真的去做和做那一個方案。假如在一輪的改進後,你的收入增加了3成。恭喜你,但你仍是一間化工廠嗎?你的方向仍然是化工行業嗎? 說這麼多,我的意思是新舊的概念不是最重要的概念。最重要是有方向性的彈性思維。產生有策略性,可控制的收入來源。既然有方向性,你就輕易回答你是否一間化工廠。

成本控制
我曾經見過有工廠,為了解決每年十二月份的訂單高峰期,但又怕到時招聘不到合適的有技術工人,於是長期僱用,做成閒月的浪費。這樣的成本架構,可以轉價給客人嗎?就算可以,應該這樣做嗎?是最好嗎?我說的這公司,是明顯例子,數據在財務報表上清晰可見。我相信很多公司管理層會說這是極端例子,他們不會。我當然不知道,你自己做一個自我檢測。其實,這是一個浪費人力資源的例子,你憑甚麼說你沒有?是那個員工,做了甚麼分析?有多少可信任的資料?有多少可信任的員工的陳述?(我再說白一點,很多中小企是完全信賴某某員工的陳述,根本沒有做過分析。)說到這裡,我相信大部份人也會覺得我大偏激而感到氣憤。好像說死了所有人。不打緊,我說的只是一個概念,但請容許我再問二個問題。你的Production Capacity到頂了嗎?你有足夠資源,能力處理突發性的問題嗎?

成本分類
以EBIDTA為例,不同的成本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。例如利息就可以用財務安排解决。我見過有公司因為之前的收購合併,引致巨額的利息支出,但如果EBIDTA夠好,那给投資者的信息可能就是當有足夠投資額或者有較便宜的融資,純利就會提升。您知道嗎?每個集團的資金來源及成本是不同的。

收購合併
收購合併的結果並不是1+1=2這麼簡單。而是1+1=3或4或更大。例如横向收購將集團的Market Share加大,對市場的控制及掌握能加就更大,同時又消滅了一個競爭者,那收入當然不只是2。又例如直向收購提供了較穩定的增值鍊。一家公司有比較穩定的客人,另一家公司有比較穩定的供應商。而且能夠接觸更多的競爭對手,甚至從供應鍊上打擊對手,所以效果當然比2高很多。又例如在人力資源上,又可節省一些。不用2個行政總裁這麼多,不用2個財務部這麼多,不用2個行政部這麼多,透過2隊銷售團隊競爭業績後再去蕪存菁,總一公關部去建立统一的公眾形象,等等。

簡單地將2家公司做一個模擬的合併財務報表,就知道大概的合併結果。這樣說有點廢話的感覺,誰都知道。但合併後的生意額是大了一倍,生意額多少,絕對影響融資金額及議價能力,資金成本就有機會下降。

成本控制
由於歷史及文化差異,有些人認為中國人比較不着重成本系統的應用。假如這是真的,我看到的是一個機遇,一個對手比較弱的市場,一個容易戰勝對手的戰場。不要輕視成本控制,生產效率,士氣,人力成本,物料成本,設備成本,資金成本,等等,全部環環相扣。每個節省就是純利增加。如果未有這個成本系統的公司,未感受到它的威力,那麼試想想每個生產車間申請多聘一人,因為每個車間也想減少自己的工作壓力,保障能完成工作。同理,每部門也想多聘一人。每間子公司也想多留一點錢在自已户口,較多流動資金。那麼,所有就倍數上升啦。

總結而言,開源節流是必要的,無論你是否赚錢的公司,請盡情發揮你的創作性思維,想出一些沒有人能想到的方案。

http://www.helpingsystem.com/Article_Show.php?Key=29